非藥物治療
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尚未能讓已經受損的大腦恢復,雖然及早投藥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但在藥物治療有所侷 限或副作用時,我們不妨可以考慮以非藥物的治療做為輔助與替代。
讓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雙管齊下,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輕度失智症
中度失智症
認知治療
設計認知活動,運用各式各樣的教具,以各種不同的顏色、形狀、觸感等,幫助失智症患者動腦以及減緩認知功能退化。
例如最近蔚為流行的桌遊,
藉由遊戲中與他人的互動、
顏色的刺激及記憶的訓練,
讓失智症患者可訓練認知。

【案例】
蔡國光在北港慈濟聯絡處記憶保養學院做關於失智症患者認知課程成效的研究,研究發現輕度及中度失智症患者參加認知課程後,生理及心理健康都比參加前更好,社會互動技巧也更加精進。
患者家屬在患者參加認知課程後,在許多方面也有了改善,例如情緒宣洩上,正面及負面的情緒,比起參加前更容易宣洩。
資料來源:蔡國亮(2017)失智症患者與社區家屬支持團體參與認知課程成效之研究
~以北港慈濟聯絡處記憶保養學苑為例~
音樂治療
將音樂應用在醫療、教育和日常生活環境中,透過聽覺刺激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及神經系統,目前研究顯示,音樂治療可改善患者的語言的內容和流暢性,並增進他們的注意力。
1995年有學者讓護理之家的失智症住民聆聽《卡農》,發現能促進患者的腦部及神經系統活化。

【案例】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研究團隊,和失智症療養院合作,推行音樂療法。 當護理師幫患者戴上耳機時,原本昏昏欲睡的老人,開始跟著節奏打拍子,腳也會跟著踏步,展現活動力。研究團隊表示,一些原本不太講話的失智患者竟然開口唱歌,顯示 音樂對失智患者的生理、心理與認知層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資料來源:抗失智症新招! 美試驗音樂療法有效果
懷舊治療
一般在失智症的早期,主要是針對近期事物的遺忘,相對的對以前的記憶都還留存。因此運用一些患者年輕時長期接觸的場景或物品,作為治療媒介,在熟悉的環境裡讓失智症者感到安心,進而控制病情,幫助他們想起從前的事物。